公私合營
1948年,因思念家鄉,潘光明的妻子帶著二兒子潘銀河和老三潘彥河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而潘光明因為舍不得辛辛苦苦創建,并凝集了自己心血的潘祥記,帶著大兒子潘俊河留在了宣威,繼續經營潘祥記。由于妻子回家,原來幫著潘光明忙里忙外的得力助手不在了,于是潘光明開始讓兒子潘俊河跟著自己學習糕點的制作,并將全部技藝傳授給了潘俊河。隨著年歲的增長,潘俊河也逐漸的接掌了潘祥記的經營和管理。
1956年,全國范圍出現社會主義改造高潮,民族資本主義商業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當時昆明有較大規模的合香樓、桂香樓、瑞興祥等13家糕餅鋪并入吉慶祥,取名昆明吉慶祥糕餅糖果廠,桂美軒與當時昆明其他八家糕點坊共同組建成昆明市桂美軒糕點廠。而這一年,潘光明、潘俊河父子倆也結束了潘祥記的生意,帶著家人從宣威返回了廣東老家揭陽。
“潘祥記”回家了
潘潔希,作為潘祥記的第三代傳人,為了恢復祖業傳承技藝。于2005年成立昆明潘祥記食品有限公司復業生產,2005年申請注冊“潘祥記”商標。2010年,為了更好地體現潘祥記品牌的歷史傳承性,擴大經營規模以適應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潘潔希又將昆明潘祥記食品有限公司更名為云南潘祥記工貿有限公司,并且在全國布局發展經銷商和專賣店,擴大潘祥記產品在市場的影響力和覆蓋面。
讓楊麗萍“帶你回家”。在潘祥記拍攝的廣告中,中國著名藝術家楊麗萍女士一聲輕輕的:“潘祥記,家鄉的月餅”,標志著在闊別多年后,“潘祥記”回家了。一時間,這個色彩濃郁,富有民族特色的廣告頻現公交站臺、電視、報紙,“潘祥記、家鄉的月餅”的廣告語讓人們想起了這個久違了的名字“潘祥記”。復業后的潘祥記,在滇式糕點生產制作工藝上稟承祖訓,傳承老字號品牌,守約商號遵循的“真材實料、誠信為本”,延續了潘祥記的血脈。傳統火腿月餅用料講究,工藝獨到,據說因其用料包含優質蜂蜜,自然保鮮可達到45天。此外,最重要的餡料火腿是腌制過的熟食,自身保質期就不短,不需要額外添加防腐劑。傳統滇式月餅全部工序均出自手工。在工藝傳承和生產效率的選擇題上,潘祥記果斷選擇了前者,他們認為,雖然傳統工藝手工制作效率低,比不上現代工藝,就連外形也無法媲美,但是為了保存傳統老字號留下的聲譽,讓傳統昆明口味得以保存,這也是必須的。潘祥記在遵循傳統的同時,也積極跟上時代的潮流,勇于創新。傳統滇式糕點的特色是:重油重糖,酥軟醇香,這與今天人們講究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不相符了。相對傳統月餅口感甜膩、油脂糖分含量高的特點,潘祥記在生產火腿月餅時,繼續堅持高品質生產的同時,積極創新,將傳統火腿月餅配方中白糖和火腿1:1的比例,變為0.75:1,降低了白糖的用量,增加了火腿的用量。這樣一來,雖然成本較以前有所增加,但在保證原有咸甜適中,口味獨特的風味的同時,也符合符合當今人們時尚健康的飲食選擇。
潘祥記同時加大力度研發和推廣云南特色食品,使云南獨特的飲食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走向全國各地。目前,潘祥記品牌旗下產品已經逐漸從單一的月餅、蛋糕產品,擴充為滇式火腿月餅、蛋卷、粽子、曲奇、蛋琪瑪、麥片、芝麻糊、核桃糊、老婆餅,合桃酥等等云南傳統特產食品。隨著滇式月餅的獨特口味在省外市場優勢日益明顯,需求量呈幾何倍數增長,滇式月餅要想擴大覆蓋面,豎起云南招牌,那傳統工藝革新和產業化發展就成為滇式月餅業者迫在眉睫的重任。潘潔希憑著一股“不服氣”、“不信邪”的勁頭,拼命鉆研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的結合點,只為讓滇式月餅既保留傳統風味,又實現產業化發展。2013年,潘祥記座落于昆明新區經濟開發區新加坡工業園區內的新生產基地正式投入使用。新基地占地24畝,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總投資超過8000萬人民幣。生產基地嚴格按照國際食品藥品生產標準建設,新基地的落成,潘祥記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空間。公司的經營正朝品牌化,規模化的道路發展,全力打造潘祥記品牌, 做大做強云南本地特色產業。
質量決定生存,潘祥記系列產品自上市以來,憑借優質的質量,通過了ISO9001--2008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國家“QS”食品安全認證。潘祥記公司先后榮獲“云南優秀文化十佳品牌”、“新報讀者最受歡迎品牌”等榮譽稱號;潘祥記商標也被云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為“云南省著名商標”、“昆明市知名商標”,多次受到省市職能部門的關懷及指導。在云南省,潘祥記早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品牌。除此之外,潘祥記積極奉行走出去的發展思路,2013年,在進一步鞏固潘祥記在西南地區的市場份額的同時,還積極發展華南、華東、華中等地的市場銷售大區域。讓潘祥記從區域性的云南著名品牌向著全國性知名品牌邁出了堅實的發展步伐。